互联网变革中的“跨界攻击”和“降维攻击”



夜深人静,是思考绝佳环境。

 

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,使得人人都可以是互联网的一员。正因为人人都可以参与,所以互联网充满了竞争,而也正是因为互联网体量庞大,而使得人人充满机遇。

 

以前,想发表一篇文章,要投稿,要杂志社审核,而如今,各种平台的出现,自己有好的想法和文章,随时可以发表。阅读量和传播量,成了一个公众来评判你文章好坏的标准,而不需要杂志社一言堂。同样,要在电视台里当主持人,要有极高的准入门槛,层层选拔。而如今,你只要在平台注册一个账号,只要内容足够好,就有成千上万的粉丝。这也使得,草根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。

 

互联网的活跃,充满了机遇和挑战。这种活跃,促使着各行各业的变革。

 

互联网变革过程中,最典型的,就是“跨界攻击”和“降维攻击”。

 

什么是“跨界攻击”?

 

“跨界攻击”就是做A行业的企业,做了B行业的事,从而影响了了B行业中企业的份额。他们被称为“家门口的野蛮人”。最典型的,拿电视行业来说,海信一直以为他的竞争者是TCL,结果做手机的小米,做播放软件的暴风影音,竟然都开始做电视。网易做互联网的,竟然开始养猪。

 

乐视CEO贾跃亭,曾经说过“互联网时代,企业死于专注”。

 

这句话,对也不对。

 

什么是“降维攻击”?

 

“降维攻击”就是高维度商业模式与低维度商业模式的比拼。

 

具体而言它是指:A产品与B产品有着高度重合的用户。而A能实现B能做的所有事情,但B却不能反过来做A的主业务。A将绕道式侵吞B的部分市场份额,甚至全吞。

 

大家想想自己生活中,哪些企业存在这样的情况?

 

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,在未来,终端将是流量的入口。这也是为什么,以前看似和行业无头的企业,要做电视、要做汽车、要做穿戴设备。在现阶段,手机作为一个终端,已经被各APP所占领。每天打开次数和使用量最多的手机APP,感觉是用户控制了APP,其实是APP控制了用户。

 

之前的终端是PC,所以成功占领PC的产品,成功了。如Windows

现在的终端是智能手机 ,所以成功占领手机的产品,成功了。如微信。

 

其实不论是“跨界攻击”还是“降维攻击”,它是否能成功,取决于是否能不断适应用户需求。因为用户的需求,是一直在变的。就像是之前微信朋友圈中公众号的文章,之前人们喜欢看“心灵鸡汤”类的文章,能引发人们的共鸣,朋友圈都是这类文章,等文章多了,人们喝汤喝的累了,这类文章并不再受欢迎,甚至是排斥。很明鲜,就根本不会形成传播。

 

前几天看了凤姐的一篇文章,发现一篇文章,打赏的收入竟然有20万,这比之前作家们辛苦出一本书赚的钱还多。究其原因,还是因为凤姐的文章,迎合了多数人的“味口”,形成了共鸣,进行产生了传播的链式反应。

 

互联网不论怎么变革,至少有一点是不变的,那就是满足用户的需求。“跨界攻击”也好,“降维攻击”也好,不论采用什么方式,最重要的是要去“攻击”。互联网本身就是一门理论+实践的科学。理论只是过去式,只能看作是参考。最重要的还是去实践,去试。就像hao123网站,当时hao123的创始人李兴平,做hao123网站时,也就是为了在网吧的人们上网更方便而已,当时网站简陋的让那些IT精英不不屑一顾。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网站,随着流量增大,每个月的收入稳定在80万元左右。20048月,百度以1190万元和4万股股票收购了hao123。我想,当时李兴平创办这个网站时,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规划,就是不停地实践,迭代,满足用户需求,占领了PC端的流量,从而获得成功。

 

就乐视而言,手机、电视、汽车,什么都做,各种跨界攻击,从现在来预测乐视将来是否一定能成功或是失败,很难。因为互联网一直在变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,就是看乐视的产品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。使用户能真正喜欢用他们的产品。这取决于乐视的商业模式。

 

写这篇文章,其实没什么新意。其实大家都非常了解。也就像我之前看别人的文章,这写的是什么啊,感觉写的都是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。但真正把别人已经知道的东西,整理成文字,写出来,发现还是挺难的。这就像现在的互联网,出来一个产品,开发一个功能,或是出现一种商业模式,很多人都觉得,这有什么新奇,我也知道,我也会,但真正进行实践,发现并不是如此。

 

互联网这种实践的过程所获得的经验,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

 

知识可以传授,但经验一定要亲身经历才可以。就像是出海打渔,资深的渔民即使把他所有的打渔的知识,都传授出来,人们发现,打的渔,还是那个资深的渔民打的最多。

 

要想学会游泳,就要进入到水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