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XX工程师跳楼想到的

前几天看到XX工程师跳楼的新闻,自己深有感触。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,就不说名字了,以XX代替。就事论事。希望能从这个事件,来分析一下原因,避免悲剧再次发生。

先讲一个故事。

有一个人坐飞机,飞机在航行过程中遭遇了很严重的问题。几乎接近飞机失事的边缘,遗书都写好了。从来没有如此地接近死亡。但还是坚持了下来。最后幸运生还。这个人最终安全回到家里,和家人心情激动地讲述在飞机上的惊魂遭遇,可是家人各忙各的,根本就没人听他说什么。后来,这个人就自杀了。

飞机上,差点没命,都坚持活了下来,为什么安全到家后,却要选择自杀?

被冷落?这就说明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家是支撑自己最大的动力。如果你在外拼死拼活,回到家,连最亲近的人不愿意分享你的喜怒哀乐的话,那么比飞机失事更让人难以承受。

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
1994年11月台湾海军驻乌丘岛的指挥官李铠少将,在办公室里举枪自杀。李铠39岁就是海军少将,可以说是年轻有为。在外人眼里,事业有成,前途一片光明的他,为什么选择自杀?是压力吗?我相信能上升到这个位置的人,承受压力的能力应该不会太差。多半原因,是因为家庭。

可见,一个人不论事业多么成功,如果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和鼓励,终究是失败的。

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,和年龄无关。

在心理学中,有个赫洛克效应,是由心理学家赫洛克(E.B.Hunlock)曾做过一个实验,他把被试者分成四个等组,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。

第一组为表扬组,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。
第二组为受训组,每 次工作后严加训斥。
第三组为被忽视组,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。
第四组为控制组,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,不予任何评价。

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,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,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。

心理学家赫洛克这个实验表明: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,能强化工作动机,对工作起促进作用。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,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。

被冷落,是一切问题的根源,是能杀人于无形之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。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。上学也好,工作也好。在学校,受到重视的学生普遍比不受重视的学生成绩要好。同样,工作中也是。很多员工离职,也是因为觉得不被重视,而选择放弃。恋爱也一样。恋爱中的每个角色,都渴望被对方重视。相互重视,才会有好的结果,否则,往往不欢而散。学生、工作中被冷落,为什么很多人能克服?不会选择自杀?我认为主要原因是,学习和工作都可以自己去选择逃避,比较容易,例如,你在公司觉得受冷落,不被重视,可以选择换一份工作,成本很低。而家庭相对而言就比较高。我相信XX工程师也一样,生活条件其实已经不错,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失业,凭自己的能力,再找一份工作问题不大。为什么要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?更多的原因,应该不是工作,工作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索。而一个人自杀,一定是不断累积之后达到临界值才会暴发的。

最近有篇文章很火,说什么男人到中年不如狗。的确是这个样子。一个人承受了太多,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有责任心,要有担当,什么30而立。使得现在的人们都很焦虑,也都很急功近利。似乎觉得,30岁不成功,就终生失败一样。现实中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。我们有时候正是被这些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,才会过得这么累,压力这么大,还没积累到成功的那一天,就自己把自己解决了。

其实有时候不是矫情。其实我倒是觉得,人其实不论多大岁数,内心都是一个孩子。这是人的天性决定的,每个人从小到老,不愿意被冷落,渴望被重视心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。只不过人生各个阶段,被渴望的程度不同,可能小时候渴望被重视的程度高一些,长大了些,渴望被重视没那么强烈,到老了,可能又渴望被重视多一些。

美国剧作家尼尔·西蒙说到,我们大多数人毕生努力所做的事情,就是能被倾听、受到赏识、得到理解。

人无完人。人往往有时候是脆弱的,不分年龄。记得自己在小时候,患了鼻炎,鼻子总是不能很好的通气,医生说是要做手术,把我给吓坏了。虽然后来也没有选择做手术。当时感觉做手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,很绝望。想让大人关心一下,怀着这种心情,就到了爷爷奶奶家,爷爷奶奶当时和几个人在打麻将。我就把这个事情说了一下,但没有什么反应,和故事1中的情形是差不多的。之后我就走了,回家的路上,其实就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。以至于这件事情记忆太深刻了。

我相信,大多数正常人都是渴望被重视的。例如,在上学时,喜欢把自己的作业本和自己喜欢的人的作业本放在一起,觉得很幸福,也是一种渴望被重视,引起注意的一种表现。又例如,在上学时,为了引起自己喜欢的人的重视,会拼命学习取得好成绩,来引起对方的注意,在和喜欢的人交往时,有时也会故意把考试考得很差,分数很低,来获得喜欢的人的安慰与鼓励。

人之所以是人,而不是机器,就是因为人是有感觉,有感情的。正因为如此,人生经历的一些看似很可笑的事情,却成了人生最美好的回忆。

话说回来,XX工程师为什么要跳楼?跳槽不可以吗?

或许很多人不解。其实,如果XX工程师家里比较有钱,我觉得肯定不会跳楼。因为他承受了太多的责任。他所要承受,其实是我们现在每个人,现在或今后都要承受的。

正如张爱玲所说的,“中年以后的男人,时常会觉得孤独,因为他一睁开眼睛,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,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。”

现在如果你觉得没压力,是因为压力的时点没到,不论你现在靠自己工作的收入是多少,如果家里人有一个生大病,立马回到赤贫。虽然不论是你家里有钱,还是没钱,压力都会存在。但我更相信,家里没钱的在外所谓拼搏的人,承受的压力肯定比有钱人家的孩子大。有时候,家庭压力的来源,不仅仅是金钱,更多还有观念。

大家有没有发现,其实毕业大家如果是找一份工作,其实收入差不多。即便是你进入了所谓的金领行业,你比你同龄毕业的,多的那些收入,在房价面前也是不足挂齿的。那为什么有的人生活的很轻松,有的人却很累。大部分是家庭原因。

以上海为例,08年黄浦区的一套房子,是200多万。郊区,远一点,外环以外,5000元一个平方。刚毕业,不论工作好坏,其实是都没有钱去买房子的。家里有钱的,买一套,200多万,黄浦区,家里一般有钱的,郊区买一套,总价也就50多万。现在马上18年,当时家里有条件的,买了房子的,现在黄浦区是当时200多万的房子,现在是2000多万,郊区50多万的房子,现在是500多万。10年时间。你工作不吃不喝,能存下来多少?如果你想买2000万元的房子,你的收入得是公司什么级别的领导人才能达到?

现在看下来,为什么温州人有钱?更多的是观念,以及团结。最初我相信,温州人在上海买房时,普通人家的钱不一定多,为什么能买?就是因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,把钱一起凑起来,买了房子,涨起来后,卖掉,原来凑份子的人就都有了启动资金,可以再去买房子。为什么有的人穷?更多的是观念。很多人觉得以不啃老为荣,感觉很有道理。结果呢。父母存的那几十万,原本可以买一套房子,现在加上你10年存的钱,连个厕所也买不到。钱不值钱了。存了有什么用?

很多事情,眼光要放长远。穷人之所以穷,不是因为你不努力。而是格局太小。

之前有一本很火的书叫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,讲的就不错,穷爸爸是教育子女要多存钱,结果越存越穷。富爸爸是教育子女,要多投资,用钱去赚更多的钱。看到了没,这就是思维差异。

我们现实中,大部分人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。所以,要拼搏去冲破阶层,是相当困难的。富人家的男生,大概率下也是不会娶穷人家的女生的,不要相信什么灰姑娘的故事。和钱无关,因为观念就不同。这个观念是你成长背景中形成的,很难改变。

再来说投资。普通人家的孩子,你要投资开个店,或是做个什么生意,家长肯定会100个反对。我相信能不反对家长很少。为什么?因为输不起。这就相当于,你和一个从来没成功过的人聊投资,他一定是会阻止你的,因为他自己都不敢。富人家的孩子,想投资做个生意,家长会是什么反应?非常鼓励支持,王建林给王思聪5个亿试试水,这种顶级富人的投资就不说了,就说身边的朋友,他们要是想做个什么生意,只要是正当生意,家里都是支持的。实体投资是这样,资本投资也是这样。现在就说股票,我们在高位的时候买入,股票跌了。普通人家的家长会怎么说,敢快抛,不要再玩了。富人家的家长会怎么看呢?只要认准趋势,跌了继续买入。很多人死就死在坚持不下去。这种坚持不下去,一个是资金问题,一个是家人的阻碍。

XX工程师为什么要跳楼?

我相信,工作的原因一定是占了一小部分的原因。更多的,是来源于家庭。股票价格的缩水,家人肯定要求他向公司去争取更多,得到更多的报酬。如果正是这样,家人显然把他当作了一个赚钱机器。感受不到家人的爱,得不到家人的肯定和重视,非常失落。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原因。

人到中年不如狗。何必要等到中年。现在也没有狗过得好吧。

根据二八原则,现实中,80%人属于普通家庭。出生无法改变。现在大家所能做的,只能是积累,坚持。不忘初心,相信自己的选择,善良并心怀感恩,方法得当,再加上自己的努力,相信可以有机会突破阶层限制。这里,我说是是“有机会”,因为现实中,努力方法得当,善良的人很多,但也只能是极少数的人有这个机会,因为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在起决定作用,那就是“机遇”。天时,地利,人和。我们选择努力,只是增加了成功的概率。大家心态要放正。不是说努力就一定成功,而是不努力,一定不成功。

作家托马斯·卡莱尔曾说过,“未哭过长夜的人,不足以语人生"。这句话,随着年龄的增长,相信大家会有不同的感触。

以上,就是由XX工程师跳楼所相到的。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很多,也是自己的一些个人想法,仁者见仁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。